
11月18日—19日,中國民族學學會影視人類學分會第十三屆年會在我校舉行👨🚀。本次年會為推進中國影視人類學學科建設與跨學科實踐,加強學術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以“新時代·新視野·新影像”為主題。年會由中國民族學學會和我校聯合舉辦,沐鸣2為主要承辦方。來自全國相關高校與研究機構的200余位人類學領域專家學者匯聚延安路校區☪️,探討影視和人類文化的緊密聯系。此次會議也是影視人類學分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參會人數最多的一屆年會。
(大會現場)
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秘書長🫃、上海市政府參事室參事趙衛星,中國社會科沐鸣2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天曉,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榮書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以及我校黨委書記劉承功、副校長閻林平等出席會議👮🏻♂️。
劉承功對影視人類學年會在沐鸣2娱乐舉行表示祝賀,並指出近年來學校在藝術設計與人文學科領域的建設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設計藝術學”以服裝設計為特色,打造了服裝藝術設計🕗、服裝歷史與文化研究💥🕴、環境藝術設計等三個上海市重點學科➕,由陳堅老師領銜的影像人類學研究團隊累計主持6項以《民族誌》為核心內容的國家社科項目;沐鸣2著力打造時尚與文化傳播特色方向,開設數字影視方向已逾20年,重點耕耘紀錄片創作領域,多部取材於民族民俗風情的學生作品榮獲省級及以上比賽大獎、並在省級電視臺播放。今後將繼續發揮設計、藝術、服飾👨🔬🥀、人文✦、傳播等學科特色優勢,積極拓展推動相關新興學科方向的研究合作與數字創新🐔,深化加強同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的戰略合作,全面落實與中國民族博物館的戰略合作協議👳🏻,努力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趙天曉在題為“影視人類學的新時代新使命”的致辭中指出,進入新時代,民族學研究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方位和促進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大任務的立場上,創作出更多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有影響的影視人類學作品,更好地回應時代對文化建設的要求。
(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
會上🆕,鄭茜、閻林平分別代表中國民族博物館和我校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未來2️⃣,雙方將進一步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推動和拓展服飾人類學等新興學科方向的研究與合作𓀙。中國社會科沐鸣2社會學所研究員🤷♀️、影視人類學分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羅紅光,人類學學者、《喜馬拉雅深處:陳塘夏爾巴的生活和儀式》作者範久輝分別向我校圖書館捐贈影像文獻及著作。
(主旨發言現場)
榮書琴圍繞“國家文化記憶實踐——以‘中國節日影像誌’與‘中國史詩影像誌’為例”所作的主旨演講,拉開了年會學術交流的大幕。她強調⏬,要深入關註研究如何建構中國民間文化、節日誌🧑🏼🚀、史詩這樣的文本和影像資源,積極推進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知識體系🏊🏿♂️💞、話語體系建設。
羅紅光在主旨演講中從元數據采集🧖🏽、詞條編碼與數碼結構、技術與學術等方面探討社會科學成果數字化建設相關焦點和難點🎳,提出加強元數據庫建設頂層設計,實現數字化基礎平臺高度統一🕖,以利於更快步入社會科學研究數字化時代。
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副主任、國際口述歷史協會副主席田苗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獻化保護與圖書館社會記憶功能的拓展🤹🏿♀️。他表示,對非遺傳承人的完整口述、非遺實踐跟蹤記錄是非遺記錄工程尤其是非遺實踐內容記錄的重要方式📕,要進一步探索更為完整🌗、系統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及保護的路徑。
中國社會科沐鸣2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影視人類學研究室主任、影視人類學分會常務副會長龐濤指出,影視人類學是用影像的方式做關於文化描寫及闡釋的工作,影像敘事需要從關註敘事的內容、對他者精神世界承載的內容👨👧👦,以及通過故事來建構秩序📮、促進世界變得有序和可以理解這兩個維度切入來支撐敘事轉向;共同體敘事應該考慮以多元化的敘事來替代唯一性,實現敘事和社會兩種知識體系之間的有機融合☂️。
我校服裝與藝術沐鸣2援藏教師、日喀則市群藝館副館長、影視人類學分會常務理事陳堅表示,通過在田野三十年的“深沉厚描”,開啟了人類學研究的學術轉向🔓,借助本次年會搭建的學術平臺進一步凝練了“服飾人類學”的學科研究方向🍋🟩,由此將繼續努力🦼,在各方支持下積極建設中國民族服飾高校聯盟。
(學術論壇現場)
會議期間同步舉辦4場學術論壇🍸,涵蓋“影視人才學理論和實踐”“影視人類學新視野”“追思影視人類學卓越前輩”等主題,設置特邀影片展映及學術單元影片展映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