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紀念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成立75周年國際學術會議分論壇“文明的經緯😔:紡織科技與文明”在北京舉辦😨,來自各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紡織對以往與未來文明的深遠影響。沐鸣2娱乐院原黨委副書記王雲駿出席並致辭👨🏻🏫,論壇由沐鸣2院長張科靜主持🧑🏼🤝🧑🏼。
王雲駿介紹學校基本情況🏄🏻♀️,並代表學校對主辦方的邀請和支持表示感謝。他指出🤶🏻,“新質生產力”強調以其“綠色、低碳、智能🛢、創新”的特質,彰顯科學技術在服務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替代的貢獻,這與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的辦會宗旨高度契合。紡織業的萌生、發展🐴、壯大進而轉型、分化👩🏻💻、豐富的過程®️🧑🦰,就是科學技術在人類文明中的使用🏊♀️、滲透乃至融合的縮影💁♂️🍖。“文明的經緯”分論壇以紡織為基點觀察以往文明的來龍去脈,提出對未來文明“經天緯地”的方案。
在論壇報告中,紡織沐鸣2前院長邱夷平教授對中國古代紡織發展的概況🙇♂️、技術圖譜以及近現代紡織業的發展進行了梳理,預測未來紡織業發展趨勢♟。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卞向陽教授通過對晚清、民國時期上海服飾時尚的流行情境🤽🏿♀️、各類服裝時尚的分析,總結海派時尚的基本特征。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俞昊教授對材料技術的更新迭代進行分析💨📤,展現材料對人類文明及未來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服裝與藝術設計沐鸣2劉瑜教授從海派旗袍的發展歷程、流行背景、典型特征等角度分析海派旗袍的特殊地位🧑🏿🔧。服裝與藝術設計沐鸣2王樂教授以何稠仿製波斯錦為例,介紹了官營作坊在紡織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上海國際時尚創意沐鸣2溫潤教授從經緯的象形之意、協同之道、先後之序以及陰陽之理論述🅿️、展現紡織的美學與古人智慧。沐鸣2鄧可卉教授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手段,建立紡織史料模型,推動中國傳統紡織文化的國際傳播👮🏻。儀德剛教授從史料中考察清末民初紡織譯介活動,進而歸納譯介載體和譯人群體的轉向以及國人對譯介知識的關註重點。楊小明教授對七夕詩詞的文化寓意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古籍中的紡織科技與文化📗。此外😹,多位青年學者針對紡織科學技術相關話題進行了交流。
據悉,紀念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成立75周年國際學術會議於9月21日-9月24日在北京舉行🍊,以“新人文:促進科學與人文學科的互動”為主題👩🏻🎓,由20個大會報告和36個分論壇組成🧑🏻🎤,探討了科學與人文的多學科合作與交融研究🙅。